
2025年6月4日是六四事件三十六周年。
1989年的这一天,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和全国数十座城市,曾响起成千上万民众的呼声。他们有的是大学生,有的是工人,有的是市民。他们追求的是民主、自由、反腐与改革的希望。但最终,这一场和平的请愿,以血腥镇压收场。至今,这段历史在许多地方仍被封锁、禁言、抹去。
历史的沉重
那一夜,坦克碾过街道,枪声回荡在城市的街巷。据多方消息源估计,死亡人数从数千人到上万人不等,真实数字至今未被官方承认。天安门母亲群体三十多年持续要求政府公布死难者名单、追究责任,但无果。
人们常说:“时间会治愈一切。”然而,对于六四,时间并没有使记忆消失。反而让沉默愈发令人窒息。
真相的力量
纪念六四,不是为了延续仇恨,而是为了追求一个公正的社会——一个可以诚实面对自己历史的社会。只有当真相被承认,公义得以伸张,伤痛才能真正被抚平。否则,历史只会在阴影中反复重演。
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,人们比以往更容易接触到海外的文献、图片、纪录片与证词。但与此同时,对信息的审查也更加严密。这种“被遗忘的权力”,比枪弹更可怕。它不伤肉体,但会摧毁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。
致年青一代
很多年轻人对六四的了解,甚至不及对一场体育赛事或选秀节目的关注。这并不是他们的错,而是集体记忆遭到系统性压制的结果。但我们每一个知情者、幸存者、旁观者、记录者,都有责任把真实传下去。即使仅仅是一个问题:“1989年6月4日,发生了什么?”
沉默不能保护我们,记忆才是抵御遗忘的盾牌。
不只是中国的问题
六四事件不仅是中国的创伤,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警示。民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,而是一次次被抗争争取来的成果。世界各地曾经走过相似的道路,而中国人至今仍被困在“无法讨论”的历史囚笼中。
国际社会的关注同样重要。那些曾在广场上与学生合影、发表支持声明的国家,有责任持续监督与发声,而不是因为经济利益选择沉默。
纪念,不是结束,而是开始
三十六年了,有人年华老去,有人永远停留在了青春的一刻。但历史不会因为我们回避而消失。每一次纪念,都是对抗遗忘的努力;每一个讲述,都是传递真相的火种。
在这个特殊的日子,让我们低头默哀,向死者致敬;也让我们昂首前行,继续为自由、民主与人权而努力。
铭记六四,不为仇恨,只为希望。